体质,是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,在先天遗传(禀赋)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,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、生理机能、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,综合的、固有的一些特质。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,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,并以气血为基础。

图片

中医体质学强调体质的可调性,从改善体质入手,为改善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;临床诊疗中,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,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,实现个体化诊疗;贯彻中医“治未病”学术思想,结合体质进行预防,通过改善体质、调整功能状态,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,因人制宜的思想。
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了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》,将中医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: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痰湿质、湿热质、血瘀质、气郁质、特禀质,每种体质有其独自的特征。

九种体质之气虚质




图片

图片


今天,我们来聊一聊中医体质——气虚质。

气虚质体质特征




图片

气虚质人群的养生调摄

一、情志调摄

心态宜乐观,不可过度劳神。气虚体质的人一般性格都是内向的,胆小,不喜欢冒险。所以,气虚体质的人一定要培养自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,不断的给自己加油鼓劲,增强自信心,可以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。到户外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,如通过摄影,赏心悦目,记录人生旅程,追求美好,表达思绪,陶冶情操。

二、形体锻炼

动作宜柔缓。气虚体质之人锻炼宜采用低强度、多次数的运动方式,适当的增加锻炼次数,而减少每次锻炼的总负荷量,控制好运动时间,循序渐进的进行。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,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,以免耗伤元气。可选择比较柔和的传统健身项目。

三、饮食调养

宜选用性平偏温、健脾益气的食物,尽量少吃或不吃空心菜、槟榔、生萝卜等耗气的食物。不宜多食生冷苦寒、辛辣燥热的食物。由于气虚者多有脾胃虚弱,因此饮食不宜过于滋腻,不能蛮补、呆补,否则易导致脾胃呆滞而出现腹胀、食欲不振等。

动物类食物:如牛肉、鸡肉、鸡蛋、鹌鹑(蛋)等。
谷类及豆类食物:如大米、山药、莲子、白扁豆、黄豆、豆腐等。
果蔬类食物:如南瓜、大枣、胡萝卜、香菇等。

四、起居作息

提倡劳逸结合,不要过于劳作,以免损伤正气。多在自然环境下活动。夏季在避免烈日炙热之时,要注意加强防护,同时也要注意不宜过于贪凉,不要让室内外温度相差太大,老幼等体弱之人慎用凉水淋浴。气虚体质者也要注意房事不要过度,以免耗伤肾气。

气虚体质的人,由于机体内的气不足,能量也不够。因此出现了不耐受风、寒、暑热的气候。所以,气虚体质的人起居一定要有规律,夏季午间应适当休息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适当睡眠是补气的一个重要方法。

五、穴位保健

膻中穴

膻中穴是培补心肺之气的一个重要穴位。膻中穴位于胸部,当前正中线上,平第4肋间,两胸中点处。取穴后,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,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该穴1次,每次按压15分钟,每分钟按压15次。

图片


足三里

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,补中益气,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。“三里”可以理解为理上、理中、理下。胃胀、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“理上”,按摩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;腹部正中出现不适,就需要“理中”,只要往内按就行了;小腹上的病痛,需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,这叫“理下”。

图片

阴谷穴

阴谷穴可以补肾气,对于治疗多汗也非常有效。阴谷穴位于腘窝内侧,屈膝的时候,在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。按摩阴谷穴时可以配合肾俞穴一起按摩。在按摩时,要一面缓缓吐气,左右同时用力按压这些穴位10秒钟,至轻微发痛的程度为止,每天需要耐心的指压30次。

图片